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鼻炎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鼻炎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藥品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藥品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
3 月底,我們知乎的運營小姑娘接到一個“爆料”。
這位粉絲朋友長年受鼻炎困擾,因疫情期間不方便去醫院,在網上購買了洗鼻產品。使用一陣子後,出現頭痛、鼻腔堵塞、噴嚏鼻涕不斷的症狀。看醫生後發現,鼻粘膜被刺激的很嚴重。醫生叮囑:停用此產品。
同時他發現,產品上寫的使用範圍與實際不同,且成分也與一般的洗鼻鹽不一樣。常見的洗鼻劑中,成分都是氯化鈉、碳酸氫鈉、檸檬酸鈉等。
而他購買的這款,成分卻多了“殼聚糖季銨鹽”。
經粉絲投訴後,產品旗艦店已下架了該款產品。我們試圖從交易快照入口查看當時的詳情頁,發現商家並未將洗鼻鹽的相關宣傳上傳至交易快照。
洗鼻產品的混亂現狀為了搞清楚,我們在同一個店鋪購買了同款洗鼻產品,產品外包裝的名稱是“清洗鹽抑菌粉”。
成分確有殼聚糖季銨鹽,作用範圍竟然寫的是“用於人體皮膚”,而不是“清洗鼻腔”。
究竟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?我們研究後發現,目前市麵上的洗鼻產品,大環境是真的很混亂。
目前市麵上的洗鼻產品,大多是“消”字號產品。
我們特意查閱了消毒產品相關的官方資料。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第 27 號令《消毒管理辦法》中,第二十二條是這麽說的,“消毒產品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的生產項目分為消毒劑類、消毒器械類、衛生用品類和一次使用醫療用品類。”
一次醫療用品指的是透析器具類、麻醉器具類、手術巾、敷料類,與洗鼻劑都不太符合。比較符合洗鼻劑的,可能隻有衛生用品類了,它包含皮膚、粘膜衛生用品。
但消毒產品標簽說明書管理規範中卻提到,在抗(抑)菌劑或消毒劑產品中,禁止標注用於人體足部、眼睛、指甲、腋部、頭皮、頭發、鼻粘膜、肛腸等特定部位。
官方發布管理規範是為保護消費者免受產品誤導,結果商家來一出“將計就計”,典型的“鑽空子”啊!
圖片來源於 SOOGIF
查找相關商品時我們還發現,商家為證明自家產品的安全,都不約而同在商品詳情頁放上了產品備案,洗鼻劑也包含在其中。比如這種:
這麽看,這類產品應該都算醫療器械。可我們在醫療器械分類目錄能找到
的比較類似的,就隻有海水鼻腔清洗液,跟洗鼻劑也沒有很吻合。
使用洗鼻產品要注意國內有鼻炎病症的人不在少數,2015 年的變應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中提到,過敏鼻炎(AR)在國內的患病率為 4%-38%。發病原因很多,比如季節變化、塵蟎、真菌等。
常見的治療方式有藥物治療、變應原回避、免疫治療等,其中就包含鼻腔衝洗。
鼻腔鹽水衝洗通常用於鼻腔和鼻竇炎疾病的輔助治療。使用生理食鹽水或 2% 高滲透鹽水進行鼻腔衝洗,可清除鼻內刺激物、變應原和炎分泌物等,從而減輕鼻粘膜水腫。整體看,鼻腔衝洗對患有鼻炎的人群,是一種安全、方便且廉價的輔助治療方式。
但老爸評測還是要提醒大家,凡是使用時會進入人體或接觸黏膜部位的產品,如眼、鼻、口、私密處等,一定要遵醫囑!遵醫囑!遵醫囑!實在遇到特殊情況,可選擇成分相對簡單、不含殺菌劑的生理食鹽水。
動圖來源於 SOOGIF
老爸評測有話說目前國內還沒有專門針對洗鼻劑的執行標準和規範,大多是企業自身的標準和規範,這也導致了洗鼻產品的混亂現狀。不止洗鼻產品,其實還有不少其它類產品正處於監管漏洞中,因沒有相關標準,產品不可控的情況頻頻發生。
就拿洗鼻劑來說,最基本的一個問題,這類產品究竟算消毒產品,還是連同洗鼻器一起歸入醫療器械下?
很遺憾,現有的標準規範並不能給予我們一個準確的答案。
動圖來源於 SOOGIF
現在市場上的產品更新迭代太快了,很多產品打著“新型創意”的標簽,遊走在各種標準漏洞邊緣。作為消費者,我們希望商家有良心,同時也需要有嚴格的法律法規去強製商家執行他們的“良心”。
如果你對這類產品熟悉,或是圈子裏的知情人士,歡迎提供一些“內幕”資料給我們,一起推動標準化建設,感謝!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