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內容
陳克明今年56歲,高挑的身板看起來有些瘦弱,不愛說話喜歡低著頭憨憨地笑著,但走起路來,腳下生風腳步奇快。
上世紀80年代初,一手木匠活在十裏八鄉很吃得開的陳克明,因一次偶然的事故不得不放棄心愛的錘子鋸子,生活的困頓隨之而來。
“一個大男人,總不能閑著,孩子老婆當時都指望著我。”陳克明說。
他轉而拿起在北方家家似乎都有的擀麵棍來謀生,做出來的第一鍋麵條就煮成了糊糊。他跑去問會做麵的師傅,沒有正確答案。木匠手藝要求的精準,在陳克明的骨子裏,刻下了“認真”二字。他將大廠家的麵買回來探查,可肉眼看不出所以然。於是他專門托人從 長沙買回掛麵製作的書。讀書,對於小學畢業的他,不要說裏麵的一些專業術語讀不懂,就是不少字他都要搬著字典慢慢咀嚼。書裏講到,麵粉的質量,直接關係到麵的成形,好的麵粉,會形成彈力更強的麵筋。讀到這裏,他想到因為本錢不多,做麵的麵粉用的都是低檔貨。他馬上買回高級麵粉一試,成了。
陳克明剛出道時挑著麵在縣城裏轉,怕醜不敢吆喝。幾十斤麵早上挑出去晚上還要剩很多回來。老婆說他“斯文”,哪能做生意。他很認真地對待這事兒,專門跑到鄉下無人的地方,想著詞兒練吆喝,練膽氣。
有了自己的攤子,來買麵的人也越來越多,陳克明買回了麵機,建了專門的烘幹房,產量每天提升到200公斤。為了最有效率地利用烘幹房,他每次都拿著 筆記本,對掛麵烘幹需要的時間、溫度、間距等進行記錄。大熱天,烤房裏可以烤得雞蛋熟,他赤膊短衩,可以在那裏熬過半個時辰,一出烤房,已是雨人似的。幾個月下來,最節省成本又最有效率的烘幹方法被他找到。
“在南縣,我的麵好吃點,也許是我認真些,比別人更用心思點。”每一次從鑽研中得到成功,陳克明對麵條就更著迷。拌料的配方、煮麵的時間、消費者的口感等等,一個個對他如同謎一樣的東西,在他的沉迷中被探查。
對陳克明而言,如果生存是創業最大的原動力,那麽認真是他初始競爭力形成的注腳。做麵,曾經是這個男人養家糊口的天職,他自己也沒有想到命運的新一頁“認真”翻過來時,產業的夢想會升騰起來。
發展競爭力:簡單中“不簡單”一點,才會是贏家
當陳克明的掛麵在縣城裏越來越吃香,名聲在鄉裏傳播,他擴大了廠房,增添了設備。上世紀90年代中期,當他的麵條走進益陽、 嶽陽這樣離他的南縣大本營不算太遠的城市時,便發覺即使把麵條的價格壓到虧本,也沒有多少人問津。
他去調查市場,和大廠家的麵條相比,他的質量沒有優勢;沒有走出作坊的生產方式,讓他的成本也難以降下來。自己的麵之所以在縣城及附近的鄉裏還能紅火,是因為占了運輸和勞力成本低的“便宜”,而這種便宜,隨著大廠家生產成本的降低,將隨時會消失。
“山外有山,我們的麵沒有競爭力啊!”陳克明很清醒地作出了判斷。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