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津湖戰役的6個細節,觸目驚心,卻又感動人心!長津湖的側麵

長津湖戰役,已經過去71年。多數時候,我們隻是用幾個詞來概括這場戰役,比如:慘烈、悲壯、殘酷、激戰……
但這些詞語背後,是怎樣的戰爭景象?有著多少觸動人心的故事?
在查閱資料時,我總為這些戰場上的細節驚恐而感動,而這些細節,一部電影,終究無法呈現全貌。
我梳理了6個細節,以此紀念為國犧牲的誌願軍戰士。

第1個細節:不拿朝鮮百姓一針一線
冰天雪地,戰火紛飛。
朝鮮戰場上,誌願軍戰士最難的,就是後勤。
根據戰士回憶,後勤補給被中斷,戰士吃不上飯,隻能吃雪。
一日,誌願軍在山溝裏,找到一家老百姓的房子,家裏翻出一袋稻草和一袋土豆。
即便當時誌願軍戰士已經快餓暈了,但依舊恪守“不拿老百姓一針一線”的紀律——戰士背走了土豆,給朝鮮老鄉留下了一條軍毯和繳獲的美軍鴨絨袋。
試問,得是怎樣的鋼鐵部隊,在極度饑餓的情況下,仍堅守紀律?隻有解放軍。

第2個細節:被炸飛的身體
美軍戰俘大衛在回憶錄中,記錄下了這一個細節:
“一顆手榴彈,落在一個中國軍人的兩腿之間。
他的腿被炸斷了,胃掛在外麵,到處是血。
但他還活著。他一直跟我說中文。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在和我說有關他家庭的事?還是在求我把他迅速了結?”
多年之後,他才在中國電影中,聽到相似的、“willer”打頭句子。
那句話是:為了新中國,前進!

第3個細節:冰皮土豆
在戰場上做飯、吃飯,都是拿命做飯票。
誌願軍戰士回憶這戰場驚魂時,還開起玩笑:做飯時,美軍一個燃燒彈,戰士自己成了“被烤的土豆”;送飯路上,天上掉下個美國“林妹妹”,搞不好也少個胳膊斷個腿。
土豆煮好,再送到陣地時,土豆都成了冰疙瘩。戰士們餓啊,怎麽辦?硬啃,夾在腋下化,化一層啃一點兒,再化,再啃。
這就是冰皮土豆。

第4個細節:冰雪擔架
朝鮮多山、多雪,在又陡又滑的大山上,怎麽運送傷員?
衛生員們便把擔架放在腿上,坐在冰冷的山坡上,手把住擔架,從山頂滑到山腳,棉褲和棉鞋,都濕透凍成了冰塊。
換句話說,冰雪擔架,不是擔架,而是衛生員自己的身體。
除此之外,衛生員要敲開冰河,為傷員洗血衣,用嘴裏的熱氣,哈著洗。
醫療設備?人,就是醫療設備!

第5個細節:“不怕死嗎?”
這個細節,是從英國牛津大學奧內爾博士的《和鋼鐵較量的意誌》一書中挖掘的。
他采訪了長津湖戰役中的幸存的戰士夫婦。他問老戰士:難道你們不怕死嗎?
老戰士回答果斷:沒想過這個問題。
“不怕爸媽擔心?”
戰士妻子搶著回答:“怎麽會?爸媽要是知道我犧牲的話,一定會為我自豪!”

第6個細節:遺言
戰士們的遺言,最不忍讀,越讀越心酸。
上海籍戰士宋阿毛,在長津湖戰役中,凍死在了陣地上。他在懷裏珍藏的遺作錄上,寫下來最後的話:
“我愛親人,
愛祖國,
更愛我的榮譽——光榮的誌願軍戰士!
冰雪啊,
我絕不屈服你,哪怕是凍傷與凍死,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陣地。”
這便是朝鮮戰場上令人動容的六個細節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