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1歲的董明珠,不言退。
2月24日,格力董事會全票通過董事候選人名單,董明珠仍在,普遍預計,她將繼續擔任公司董事長。
目前,董明珠直接持股1.79%。
“按持股比例,嚴格意義上,董明珠是一個職業經理人。”行業分析師劉步塵說,換屆結果說明,董明珠始終大權在握,格力並無一把手的替代人選。
擔綱董事長13年,依舊戀戰江湖,董明珠麵對的難題仍待解:格力的增長動能不足。
無論是近年推行的新業務,還是發布“董明珠健康家”品牌,格力一直嚐試打造第二增長曲線,改變“隻有空調”的刻板印象。
三年又三年,董明珠留在牌桌上,繼續謀求多元化。
1
跨界失利
董明珠連任,是大概率的事。
2月中旬,公司力推新品牌“董明珠健康家”,將原有“格力專賣店”更名,後續還將推進全國各地門店的改造。
深度捆綁個人IP,側麵印證了她在推進公司改革中的話語權。
董力圖拓展多元化業務,涵蓋了生活電器、智能裝備、新能源、芯片等多個領域,曾由黃輝、望靖東、李紹斌等人操盤。這些核心高管的相繼出走,或與轉型不利有關。
前副總裁、生活電器事業部總經理黃輝,曾被視作董明珠“接班人”。2021年,他離開格力,隨後加入飛利浦空調擔任董事長。
生活電器領域是格力多元化轉型的第一步,直到2023年,該業務營收占比還不到5%。
究其因,主要源於產品力不足、渠道布局滯後、營銷策略失誤、內部資源分配問題等多重因素。
也有接近格力人士指出,在早期執行中,生活電器業務並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和資源傾斜。
“生活電器產品沒有存在感,整個空調市場也沒有大增長空間,這是格力當前最深刻的危機。”劉步塵表示。
此外,董明珠一度安排望靖東負責智能裝備,李紹斌掌管芯片業務,兩人帶隊轉型的成效也未達預期。歸根結底,這兩個都於高精尖的技術導向賽道,格力跨界布局,缺少能力和資源。
有觀點指出,格力的接班人選,與其多元化業務轉型失利,互為因果。
董明珠在談及接班人時說,已有三四個預備人選,關鍵要有一個人出來。
本次換屆,董事會的兩個“新麵孔”頗受關注,外界猜測或是接班人選。
其中,舒立誌為格力電器副總裁,曾任國家審計署武漢特派辦副處長、處長;鍾成堡現任格力電器總工程師、總裁助理,從履曆來看,屬於技術型人才。
2
綠能乏力
董明珠近年發力的新增長點,尚未形成規模。翻看近5年財報,7成-8成的營收來自傳統業務。
2024年1-6月,其空調業務收入達779.61億元,同比增長11.38%,營收占比上升至78.14%。而綠色能源業務,收入同比銳減31.84%至19.87億元。
其綠色能源業務,包括光伏空調,以及圍繞格力鈦,布局鋰電池材料、電動汽車動力總成、智能儲能等。
董明珠在2023年底拍板,斥資10.15億元增持格力鈦股份至72.47%。2024年上半年,還為其提供了24.83億元的借款擔保。
格力鈦沒有打出核心競爭力,尤其配合下遊產業的應用場景寥寥無幾。
有分析人士指出,綠色能源業務收入銳減,正與格力鈦業務下滑有關。
鈦鋰電池的能量密度較低,在需要高續航能力的場景中應用受限。
“性能不在前列,又因為金屬稀有性,價格沒有足夠優勢。”電池行業分析師朱銘哲說,鈦電池很難形成產業抱團,不易與磷酸鐵鋰、三元鋰電池抗衡。
在董明珠看來,收購格力鈦,可把光能、儲能和空調結合起來,推出光儲空調產品線。
目前,格力確已推出多款光儲空調產品,應用於工業、商用、家用、冷鏈等領域,落地工程項目超1.2萬個。
要把格力鈦做大做強,就不能停留在自產自供這一步。
2024年1-9月,格力淨利約220億元,同比增長9.3%,依然非常賺錢。
董的治下,基本盤大體守穩了,隻是,新業務成果有限,收入也已現下行趨勢。
3
期待新解
相對綠色能源,董明珠更為中意另一板塊——工業製品,主要賣壓縮機、電機、製冷配件和精密模具。
這塊零部件生意,一直擔任“配角”,正慢慢顯露頭角。
2024年1至6月,工業製品一躍成為格力電器增速最快的業務,入賬62億元,同比增長13%。
報表數字好看,部分歸功於並表。
2022年,董明珠帶隊,共耗資30億元,拿下盾安38.78%股權。
她收入囊中的,是製冷元器件行業龍頭,主要生產空調配件、新能源汽車熱管理零部件等,尤其在截止閥市場,占有率全球第一。
基於新能源熱管理技術,盾安拿到了、理想、蔚來、等車企的訂單。
2024年1至9月,其為股東創造了6.5億元的利潤,其中2.5億元將並入大股東格力的報表。
工業製品板塊,也成為董事長樂於談起的業務。
年初,董明珠說,格力電器已自主掌握數控機床、裝備模具、工業等技術,並落成全自動化“黑燈工廠”。
除盾安之外,管理層也以新設、合並等方式,擴展家電之外的領地。
財報顯示,截至2024年6月底,格力共有75家子公司,涵蓋工業製造、金融、醫療器械、批發零售等行業。
其中,針對半導體業務,格力強調,擁有MCU、AIoT SoC和功率半導體等係列產品,可應用於消費類電子、可穿戴設備。
這些新業務體量尚小,暫不足以托舉起2300億市值家電大廠的明天。
“董明珠的新任期,格力麵臨的挑戰是巨大的。”
劉步塵說,高度依賴傳統業務的企業轉型,取決於其技術突破能力、市場推廣策略以及資源整合效率。
在又一個三年任期,很多人期待董阿姨能給出新解。
(责任编辑:晋中市)